高校思政课也要调研驱动

发布者:Galaxy银河国际发布时间:2023-07-25浏览次数:

 

来源:学校思政 2023-05-18 作者:代玉启 俞鼎

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思想遵循和方法指引。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思政课,应比以往更注重对社会现象和学生状况的本质探寻与规律总结,常态化开展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反哺课堂的调研驱动式教学。

要深刻认识高校思政课教师调查研究的价值。高校思政课既具有理论整体性,也蕴含着浓郁的社会性和丰富的实践性。对思政课社会实践属性认识不足、把握不准,容易导致思政课教师不接地气,教学内容空洞无味,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调查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大兴调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唤起思政课教师的社会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除教师的职业属性外,首先是社会中的个体,具有天然的“社会性”。只有置身具体历史与现实维度中的、活生生的个体才能体现人的根本特性。思政课教师唯有清楚认识自身及思政课的社会性,有意识地将思政课教学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才可能将思政课讲得更加接地气、更加有意义。大兴调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调查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在课堂上传授经过详细考证、检验的知识,还应指向形成决策建议提交上级部门,间接或直接地惠及民生。思政课教师开展调查研究的场景包括课堂和社会,对象辐射学生与广大民众,广阔的平台与受众面可以助力思政课教师通过对学情、社情、国情的整体把握增强自身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进而更自觉、更有效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兴调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激活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是思政课教师作为“活教材”的直观体现。教材与教学案例素材的典型性、实效性,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领会知识要点、课程理念并实现课堂向社会场景的延伸、教材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近年来,“社会调查+思政教育的实践育人模式探索已经在部分高校蔚然成风。例如,不少高校在承担国家精准扶贫类项目“政府部门委托的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过程中,组织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奔赴乡村、访谈农户,完成多个贫困县的调查评估和国家抽检评估任务,这一过程涵养了师生更深沉的家国情怀、更务实的责任担当。

要深入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师调查研究的内容。2022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新时代思政课的应然形态是教学与社会深度融通的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可以多维度开展调查研究,进而助推思政课回归社会母体,实现知行合一。

要深入基层探索新的教学素材。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应是课本的复述者,而应是教材内容的积极开拓者、创新者。《工作方案》中列举的调研内容都是当前正在推进的重大命题,比如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两山”发展之路等。思政课教师可以深入不同领域的基层单位开展调查研究,进行案例跟踪,并转化成教学素材。要调动区域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融思政于社会是“大思政课”的理想形态,其前提是实现对区域资源畅通无阻的灵活调配。目前全国各地陆续启动的“大思政课”重点试验区建设,其选址、建造、体系设计过程都需要坚持调查研究,高校协同中小学、场馆等单位共同建立“大思政课”基地需要思政课教师的积极参与。要整合中观层与微观层的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调查研究应主要集中于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中观层包括具体制度、基层区域及其资源,具有专业、就业等共同属性的学生群体,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及“大思政课”重点试验区等,可以通过对某一区域或人群整体特点、现象、趋势等的调研来系统把握共性问题;微观层包括学生个体、问题个案、狭小区域(宿舍、班级、小型试点基地等),是对差异性、个体性、特殊性问题的挖掘。思政课教学的微观层与中观层、点与面有效融合的关键,是如何保证具体制度、区域资源等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要持续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调查研究的机制。一般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是从事理论、定性类研究,相对缺乏实证类研究的系统性训练。因而,有必要多角度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兴调查研究的机制和路径。

一要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调查研究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科学方法论。方法体系的系统性构建一般由方法论、具体方法与技术三个层次构成。方法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学科方法论;具体方法包括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等;技术层次则包括采用数据挖掘和爬虫技术等。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要完善调查研究的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就要发挥好高校教学科研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要将调查研究的时间精力投入纳入职称评定的考量条件,要求思政课教师定期组织、参与社会调查研究,并给予经费支持;要对调查研究类的成果进行评级分类,对其中的优秀成果予以奖金、荣誉表彰等激励;要科学评价思政课教师培养学生方面的绩效,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扎根田野开展调查研究,推动“大思政课”入脑入心。

三要建设调查研究的基地平台。以调研基地为依托和载体,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学与调查研究的常态化结合。一是更好地对接区域资源,设立固定联系点,高效收集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主动提出的问题诉求;二是围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对调查研究精品案例进行孵化,可以在向学生传授调查研究方法的同时展开教育社会实验,不断探索思政课理念融入调研全过程的机制。

四要制定调查研究的伦理规范。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需要遵循基本的范式,也需要恪守基本的伦理规范。一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科技伦理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科技伦理立场与理论内涵。二是要将思政教育与科技伦理教育体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开展调研的伦理先行意识。三是明确具体的调查研究伦理原则,对调查研究过程中的不当行为要予以及时矫正。

(作者单位系浙江大学Galaxy银河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