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党建参阅 2022-09-23 作者:刘建锋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努力做好立德树人这篇大文章,必须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增强课程的浸润力,“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一、增强高校思政课浸润力的立足点与着力点
(一)立足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校肩负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思政课要为实现这一重任而服务。高等教育的责任使命与高校思政课的地位角色要求高校思政课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工作,立足于落实思政课的责任使命与时代责任,立足于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推动广大青年在奋进新征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价值与追求相统一。
(二)着力点: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如何提质增效?如何增强浸润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但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揭示了实现思政课教育效果的应有之义。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是要立足大学生实际,针对思政课一定程度存在的教学内容还不够鲜活、教学思路还需拓展、教学研究力度还应深入、教学效果还要提升等问题,有所侧重地不断改进,推动思政课更好发挥铸魂育人、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影响高校思政课浸润力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内容还不够鲜活
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强调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具有抽象性特征。这也导致在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内容理论性有余、鲜活性不足,不易实现情景交融等问题,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参与积极性不强,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加了一定难度。
(二)教学思路还需拓展
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借助教学使大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入脑入心。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理念不新、开拓进取不足的问题,生硬、单向输出的教学现象依旧屡见不鲜,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针对性和持久性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影响思政课浸润力的增强。
(三)教学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高校思政课要聚焦立德树人,不仅要“授之以鱼”、让学生“学会”而且要“授之以渔”、让学生“会学”。有的高校思政课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教与学的平衡不够、教学准备不足、资源开发不齐、引导机制不活等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从局部到整体把控都较为欠缺,影响了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不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高校思政课浸润力的创新路径
(一)讲“深”思政课,抓好教学内容
一是教学内容引领要“深”。思政课应彰显出与时俱进性、政治性和先进性,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特质。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浸润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泥土气”“烟火气”浸润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丝丝缕缕,帮助学生找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支点、找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点、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亮点,从而实现感性与理性、定量与定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是教学内容根基要“深”。要把国际大势、国家大事、市井民生浸入教学内容中,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历史感和现实性,构筑起知情意行合一的全方位、宽领域教学内容,真实、详尽、鲜明地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
三是教学内容领悟要“深”。应选用最能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素材,寻找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最具中国道路特色、中国理论特色、中国制度特色和中国文化特色的范例,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二)讲“透”思政课,抓好教学方法
一是讲“透”思政课的灌输性与启发性。要将灌输性的认知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既要让学生踊跃地走近、接受并认可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启发学生,使其更深刻地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
二是讲“透”思政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思政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理论的同时,还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用辩证思维观察问题、了解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讲“透”思政课的校内与校外教学。在校内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质、立场、态度等方面,注重解决课堂教学怎样谋划、课堂教学方法怎样取得实效等问题。在校外教学中,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入教学,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增进高校思政课的浸润力。
(三)讲“活”思政课,抓好教学队伍
一是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经师”与“人师”的关系。一方面,要做“经师”,精通专业知识,成为学术典范,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另一方面,要做“人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发挥榜样力量。
二是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真学与专研的关系。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要将思政课教学实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好笃学与探求的关系。
三是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准确把握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思政课教师要把握好思政课教学理论与立德树人规律,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正确的政治导向,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0年度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20SKSZ03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四川外国语大学Galaxy银河国际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