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叫作疫情防控的“大思政课”

发布者:Galaxy银河国际发布时间:2020-07-07浏览次数:

 

来源:《光明日报》 2020-07-08 作者:吴琳 田野

18000余名学生,2000多门次课程,对于80%以上来自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大连民族大学学子来说,这个学期的线上学习插曲不断。“线上学习一个学生都不能少”,学校党委目标明确。“一切为了学生”,老师们铆足劲儿,用最短的时间晋身为合格“主播”,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教学的影响。疫情发生以来,大连民族大学把疫情防控当作一堂“大思政课”,把抗疫实践当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教材,推进形成每名教师都是“思政教师”、每门课程都是“思政课”、每名教师都上“思政课”的育人格局,师生员工在“大思政课”里受教育、增才干、促团结,以实际行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汇聚民族团结力量抗疫

让思想引领更有力度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让学生认识国家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的努力,让他们明白构建战疫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思政教师把疫情防控与“五个认同”教育课紧密结合,让大学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当国外媒体赞叹中国抗击疫情取得惊人成就的新闻被分享时,云课堂上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当讲到全国各地的“花式”防疫举措时,很多学生都对自己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经历侃侃而谈。各族学子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心,对抗疫必胜的信心跃然屏幕间。“虽然不能冲上一线,但是年轻人在关键时刻就应该主动担当作为。”维吾尔族学生安扎尔江·买买提对辛苦的社区防疫工作甘之如饴,他和480多名民大学子一起用志愿服务为祖国加油、为家乡助力,将小我融入大我,成为闪耀在各地的“民大名片”。

今年2月以来,连续七年挂职贵州玉屏的阮成江团队“扶贫”“战疫”两不误,不仅远程协助开展油茶选育及种苗生产,还主动为湖北疫区捐赠防疫物资。曹际娟、许英梅、许小可、包海默、王存睿等教师团队攻坚克难,在病毒检测方法、抑菌消毒产品、疫情大数据研究、开复工电子服务平台、抗疫检测仪器设计等领域接连有所突破。看到一个又一个应用于疫情防控的“民大制造”和“民大成果”,看到老师们科学报国的追求、严谨治学的态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种子也更牢固地扎根在各族学生心田。

火线苦练十八般武艺

让教育教学更有温度

疫情期间如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是大连民大老师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此,学校组建课程思政共建团队,思政教师帮助专业教师找准切入点,把抗疫精神融入每一门课程,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以抗疫实践中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鼓舞人、教育人,不断强化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火神山’医院建设给我提供了最好的课程思政素材。看到建筑师昼夜不休完成医院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同学们对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增强了专业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建筑学院教师侯兆铭感慨良多。

面对云端教学的棘手问题,计算机学院教师崔永瑞既备课程,又备学生,先后设计了多套课堂教学模式,又细心地给几个经常“掉线”的学生寄耳机、买流量包。让崔永瑞起早贪黑的还有“新冠疫情数据管理系统”,这一新增课程设计内容让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也令学生对个人发展和民族团结、国家富强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铺草席、一张简易书桌、一台电脑,一个姑娘正坐在屋顶上聚精会神地上着网课。这张“屋顶女孩”的照片感动了很多人,大家纷纷留言“你认真的样子真美”“榜样就在身边”……照片主人公是家在广西藤县农村的戴凤枚,从云端开学的第一天,她就把书桌搬上了网络信号最好、蚊虫也最多的地方——自家屋顶。她风趣地说:“知识就是风油精和花露水的味儿。”

守渠种田全员育人

让立德树人更有深度

“大连民族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构建‘大学风’和‘有高度的学风’为目标,将‘大思政课’建设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学校坚持全员育人和因材施教,努力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心坎里。努力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标杆,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大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铸说。

“云复试彩排”“云家长会”“云毕业典礼”……线上“云”热热闹闹,线下工作实实在在。公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像打扫自己家一样打扫学生寝室,各地学子纷纷在云端表白宿管阿姨。辅导员变身为24小时在线的热线咨询师、猎头“小姐姐”、跑腿“小哥哥”……他们用点滴行动传递着学校党委对每一名学生的关心关爱,拉近了师生心灵间的距离。

“云毕业”虽有遗憾,却也定格了无数暖心瞬间。学校促进就业举措应出尽出,拓展就业岗位能用尽用,在精准实施就业帮扶策略下,每名毕业生都有量身定制的就业联系人,老师们广开渠道,有力推动着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实现。而在参与“毕业寄”直播打包行李活动的队伍中,既有班导师、辅导员、公寓管理员,也有和毕业生并不相识的党员教师、机关工作人员、同届校友,大家纷纷变成了“快递员”“搬运工”,尽力把每个民大学生的四年记忆安全寄回家。这些忙碌的身影正是全员参与“大思政课”建设的缩影。民大育人过程中的真挚情感,如和风吹向大江南北,吹入各民族学子的心房。

(光明日报记者 光明日报通讯员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