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合亮
习近平总书记1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在各类风险中,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最为复杂,也最难判断。对此,我们需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色,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底线思维推进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巩固和增强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围绕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引导意识形态建设步入了健康发展、守正出新的新局面。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强理论武装、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作出了明确的统筹规划,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第二,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涵。我们党不仅明确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且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我们党要求从“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高度充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并且从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愿景(中国梦)、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期待(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党的发展的纯洁性与先进性的保证(作风建设)等多个方面有序开展意识形态建设。
第三,推动了意识形态话语向大众化、生活化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常态化学习教育的制度与实践持续推进理论武装头脑,大力倡导“短、实、新”的优良文风,用中国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使得意识形态建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成效显著。
第四,促进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高度团结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正面宣传”的理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互联网教育管理,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入脑、入心、入行。同时,我们还特别注重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教育和文化活动,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范围,增强意识形态影响力,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当代中国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第五,扩充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各种思想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完善了意识形态理论体系,扩大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另一方面,坚持传承红色资源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现代化建设中来的巨大作用,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意识形态建设的拓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直面世界范围内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不断拓展意识形态建设路径,进一步维护和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当前的关键是聚焦“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控制力,着力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水平,形成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应对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挑战的发展策略。
一是强化党的意识形态引领力。思想领域和价值观念的分歧,只能通过说服、教育、引导的方式去解决。当前,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成果来教育引导民众,“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撑。
二是不断凸显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国特色。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策略要合乎中国实际,展现中国特色,突出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有一个中国化与民族化的过程。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国化之路,不仅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新发展党的指导理论,也不仅是以执政党地位与国家制度形式保障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还是与中华民族精神有机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并进而发挥其精神引领、满足民众价值需求的特性,将建构好的意识形态传达给民众,使其时刻维护执政党的合法地位。这就需要对中华文化几千年传统中形成的国民性格、处事态度、人生信条、道德准则等因素进行现代转化,并使其与民族精神同步契合。
三是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建设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当今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人与人的交流、信息的传递常处于即时状态,在这种人人都是信息源的情况下,传统的意识形态建设方式固然需要传承,但创新引导方式,特别是创新教育途径却是提升意识形态建设效力的不二选择。在意识形态理论建构方面,应善于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创造的科学理论,从中汲取有益的资源和营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发展创新。在具体引导途径方面,只要设计科学得当,生活中的一切载体都可以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中介。例如,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大众传媒的理念宣扬、教育基地的价值观宣示、各类节日的社会精神风貌展现等,都可以成为进行意识形态引导教育的重要选择。
(本文系国家民委项目“新时代东部沿海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研究”(2019-GMB-058)、齐鲁文化英才资助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多维探析”(QL30208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Galaxy银河国际二级教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